数字化系统是由一系列流程或者环节来构成的。这些环节共同作用才能推动系统的运行。因此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个具有复杂关系的系统,数字化系统也是如此。
(1)动车的分散动力机制,对于数字化系统角色人员或参与者,或者说业务环节之间的流转协调和数据驱动,给出了可借鉴的参考之处。
动车与普通列车不同之处在于,普通列车是没有动力的,全靠机车拉动,而动车的每个车厢都有动力,提速快,刹车也快。把动力装置分散安装在每节车厢上,使其既具有牵引力,又可以载客,这样的客车车辆便叫做动车。
而对于数字化业务系统来说。每个角色或者业务环节的操作,其实与动车的分散动力具有可类比的关系。每个角色或者人员都是参与方,每个角色或者人员也都是推动方。每个角色的人员接受别人的牵引和推动别的角色人员开展业务。
我们在进行数字化系统建设和实施的时候,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人员参与的积极性如何调动。传统的数字化业务系统的建设一般来说就是一个动力。就如同我们经常强调的需求牵引,这是一种线性的推动,其实就如同与河流很长的时候,如果没有足够的落差的时候,注定会逐步的走向平缓。其实是可以从这种类比中找到很多可以借鉴参考的建议或者答案的。比如什么环节是推动的作用,什么环节是被牵引的地位,推动与牵引如何协调?推动与牵引的力的大小或程度如何协调?如何形成激励机制实现顺理成章和水到渠成,也许比简单的平铺直叙或者强制要好得多。这才是真正的业务流转,或者说数据驱动真正在落地过程当中需要重点考虑的东西,这是一种方法论层次上的东西。而这种方法论与控制方法和组织行为学具有密切的关系,应该面向数字化系统来开展这方面的探索研究,才能真正有效地指导数字化系统的规划与运行,这是一种真正有机的方式。
(2)数字化运行系统的运行其实是一个解构与结构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拓扑关系,我们经常说的流程优化应该从这个方面来找答案。
数字化系统中不同业务环节所需要的信息输入和产生的信息输出也都是不一样的。不管是从信息量、信息的重要程度,还是操作频次等方面,对于数字化系统来说都是有很大影响的。
而对于数字化系统来说,其实业务环节之间的关联,其实就构成了一个拓扑网络,而这种拓扑结构,从可靠性的角度来说。其实有很多措施或者说手段可以采用。结构角度的备份与容错是其中最直观的一种方式。
不同业务环节对系统而言的敏感度影响肯定是不一样的,对于数字化系统的顺畅运行和容错要求也都是不一样的。就如同在第(1)部分里面提到的,不同的业务环节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是产生动力的还是被牵引的?都是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的。
数字化系统的规划与运行必然离不开流程的梳理和优化。而对于业务搭建起来的这么一个拓扑结构,我们应该是可以借鉴很多拓扑优化的一些思想,将其纳入到数字化系统的规划理念中。类比一下,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将原先依靠材料实体的联系方式转变为,一种优化的连接关系与走向,在不需要实体材料的空间区域不进行填充。其实对于数字化有系统来说,天然的就有拓扑优化的支撑能力,如果不能够善加利用,其实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
数字化业务系统可大可小和复杂的简单,但我们不能只是针对具体的有需求或者下有模式,只是进行一些对基础和朴素的规划与运行的实操,是永远不能触及其背后的实质,也无助于真正实现与企业业务和管理的有机融合。这种现状下的典型现象就是,系统开发技术与环境一直在大踏步的前进,而生产管理等相关理论已经有几十年都止步不前或只有些微浪花而已,智能制造或者工业4.0其实也在做这方面的一些努力,就如同当初我们提出的CIMS,要么半途而废,要么技术功利性太强………
一己之见,仅供参考
作者信息:王爱民,北京理工大学数字化制造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MES、APS等技术研究、系统开发与实施应用。
笔者公众号:智能制造随笔,欢迎关注。
欢迎交流讨论,微信号:TimePat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