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走访多家MES需求企业,有些体会分享大家:
第一,工厂是聚焦交付的,所以信息系统建设必须与客户交付密切相关。
交付的产品,所以信息系统的建设必须要围绕产品交付展开。有交付产品直接相关的是产品设计、物料、产能、制造过程和生产计划。则,相依的信息系统,应该是PLM、ERP、MES、APS系统。
第二,交付过程其实是物料流动的过程,管理物料的流动性是关键环节。
管理物料的流动性,首先是生产计划,则需要APS,其次是执行过程,则需要MES,其三流动的是物料,则需要ERP,管理好进销存。
第三,根据产品和制造过程的特征,可以把制造过程区分为装配为主的场景、制造为主的场景、制造和组装混合的场景。装配为主的物料齐套的关键,APS非常关键。制造为主的是产能充分利用,APS也很关键。制造和装配的混合场景,APS更加关键了。
——
所以,制造企业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的业务需求,要围绕交付展开,建设的原则如下:
1、不要用信息系统建设替代管理改善。信息系统是赋能业务过程的工具。
2、信息系统建设需要逐步展开,需要把握好信息系统建设的顺序。
首先,ERP系统建设。ERP系统是最基础、最基础、最基础的信息系统。
其次,或APS系统或MES系统建设。装配类的企业,APS所要求的基础数据不高,数据量也比较好,系统也相对简单,可以非常方便地实施。加工类的企业,排程相对比较复杂,也需要MES报工的辅助,或先建设MES,或一起建设,辅助业务实现。
3、极简化原则。只建设所需要的系统,只建设所需要系统的模块,宁愿用Excel等线下工具辅助,也坚决不多建设低频、低效的信息系统,用极简的子系统构件围绕交付的系统,赋能系统。信息系统建设的极简化原则,不仅要体现在系统规划、设计、系统、子系统、模块等各个环节,也体现在数据、应用精度等各个环节,确保系统最简化的应用是核心关键。
——
制造企业是一个物流过程,库存转移的过程,流动性管理是关键要素。
制造的物流过程,需要经过多个闸口:
第一个闸口,是工厂供应商到材料仓。物流经过这个闸口时,既不要数量上的多,也不要时间上的多,需要刚刚好:即,到达的物料=作业所需要的物料,数量不多不少,时间不早不晚,而且要随时满足变化的作业需求。
第二个闸口,是原材料仓向车间投料。物料经过这个闸口时,需要考虑三个因素:投料的品种、数量和时间。而要确定这三个因素,必须考虑车间的产能限制(有限产能)、物料限制(物料约束)、工艺限制(工序属性),即在考虑产能、物料、工艺三个约束环境下,确定投产的“品种”、“数量”、“时间”。
第三个闸口,是个顺序流动的闸口,一般是不做限制,先进先出即可。
第四个闸口,是非常关注的一个闸口。这个流向客户的闸口,有MTS备库式、ATO订单式装配、MTO订单式制造、ETO订单式设计四种模式。其中ATO、MTO、ETO是订单模式,而MTS备库式,有预测备库、补库备库两种方式,而且往往以预测式备库为主。
物料和产品在这四个闸口中运行的控制机制,是生产计划和控制,需要通过“主需求计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作业计划/到料计划”实现协同,并通过投料控制的管理环节实现,实现ConWIP(常量在制品)模式,实现原材料进、产品出的全过程。
注:个人认为:预测需求-需求冲销-产销平衡-产品组合确定的过程,就是S&OP过程。S&OP计划,其实是主生产计划。以此,可以进行物料需求计划和日作业计划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