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5)

3. 智慧供应链标准

主要包括供应链数据共享、供应链协同、供应链风险管理、供应链评估等4个部分,如图7所示。主要规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合作过程中的数据、流程、评估等技术及管理要求,指导供应链管理系统及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确保供应链横向集成和高效协同。

 

7 智慧供应链标准子体系

供应链数据共享标准主要包括供应链上下游数据格式、协议解析等标准;供应链协同标准主要包括供应商分类分级、绩效评价等供应商管理标准,以及供应链上下游设计协同、生产协同、物流协同、销售协同、服务协同等业务协同标准;供应链风险管理标准主要包括供应链风险识别评估、风险预警与防范控制等标准;供应链评估标准主要包括供应链性能指标体系、测试与评估方法等标准。

智慧供应链标准建设重点

供应链数据共享标准供应链上下游的数据格式、协议解析等标准。

供应链协同标准。供应商分类分级、绩效评价,供应链上下游设计协同、生产协同、物流协同、销售协同、服务协同等标准。

供应链风险管理标准。供应链风险识别与评估、风险预警与防范控制等标准。

供应链评估标准。供应链性能指标体系、测试与评估方法等标准。

4. 智能服务标准

主要包括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运维服务、网络协同制造等3个部分,如图8所示。主要用于实现产品与服务的融合、分散化制造资源的有机整合和各自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协同,解决了综合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类资源,提供各类规范、可靠的新型服务的问题。

 

8 智能服务标准子体系

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标准主要包括通用要求、需求交互要求、设计要求、生产要求、评估与诊断等标准;运维服务标准主要包括通用要求、知识库、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寿命预测、运维执行等标准;网络协同制造标准主要包括总体架构、平台技术要求、协同交互流程、资源模型与优化配置、实施指南等标准。

智能服务标准建设重点

运维服务标准。知识库、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寿命预测、运维执行等标准。

网络协同制造标准。总体架构、平台技术要求、协同交互流程、资源模型与优化配置、实施指南等标准。

5. 智能赋能技术标准

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工业大数据、工业软件、工业云、边缘计算、数字孪生和区块链等7个部分,如图9所示。主要用于指导新技术向制造业领域融合应用,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

 

9 智能赋能技术标准子体系

1)人工智能标准。主要包括知识表示、知识建模、知识融合、知识计算等知识服务标准;应用平台架构、集成要求等平台与支撑标准;训练数据要求、测试指南与评估原则等性能评估标准;智能在线检测、运营管理优化等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应用管理标准等。

2)工业大数据标准。主要包括平台建设的要求、运维和检测评估等工业大数据平台标准;工业大数据采集、预处理、分析、可视化和访问等数据处理标准;数据管理体系、数据资源管理、数据质量管理、主数据管理、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等数据管理和治理标准;工厂内部数据共享、工厂外部数据交换等数据流通标准。

3)工业软件标准。主要包括产品、工具、嵌入式软件、系统和平台的功能定义、业务模型、质量要求、成熟度要求等软件产品与系统标准;工业软件接口规范、集成规程、产品线工程等软件系统集成和接口标准;生存周期管理、质量管理、资产管理、配置管理、可靠性要求等服务与管理标准;工业技术软件化参考架构、工业应用软件封装等工业技术软件化标准。

4)工业云标准。主要包括平台建设与应用,工业云资源和服务能力的接入、配置与管理等资源标准;实施指南、能力测评、效果评价等服务标准。

5)边缘计算标准。主要包括架构与技术要求、接口、边缘网络要求、数据管理要求、边缘操作系统等标准。

6)数字孪生标准。主要包括参考架构、信息模型等通用要求标准;面向不同系统层级的功能要求标准;面向数字孪生系统间集成和协作的数据交互与接口标准;性能评估及符合性测试等测试与评估标准;面向不同制造场景的数字孪生服务应用标准。

7)区块链标准。主要包括架构与技术要求、接口标准、可信数据连接等技术架构与连接标准;可信数字身份、可信边缘计算、工业分布式账本、可信事件提取、智能合约等功能要求标准;性能评估标准。

智能赋能技术标准建设重点

人工智能标准。智能在线检测、运营管理优化等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场景中的知识服务标准、性能评估标准、平台与支撑标准等。

边缘计算标准。架构与技术要求、接口标准、边缘网络要求、数据管理要求、边缘操作系统等标准。

数字孪生标准。通用要求、参考架构、数据交互与接口、服务应用等标准。

区块链标准。可信数字身份、可信数据连接、可信边缘计算、工业分布式账本、可信事件提取、智能合约、架构与技术要求、接口标准、性能评估等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