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2>

一、重点任务

(一)网络体系强基行动。

行动内容:

1.加快工业设备网络化改造。支持工业企业对工业现场“哑设备”进行网络互联能力改造,支撑多元工业数据采集。提升异构工业网络互通能力,推动工业设备跨协议互通。研制异构网络信息互操作标准,建立多层级网络信息模型体系,实现跨系统的互操作。

2.推进企业内网升级。支持工业企业运用新型网络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建设企业内网,探索在既有系统上叠加部署新网络、新系统,推动信息技术(IT)网络与生产控制OT网络融合。建设工业互联网园区网络。

3.开展企业外网建设。推动基础电信企业提供高性能、高可靠、高灵活、高安全的网络服务。探索云网融合、确定性网络、IPv6分段路由(SRv6)等新技术部署。推动工业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标识解析节点、安全设施等接入高质量外网。探索建设工业互联网交换中心,研究互联互通新机制。

4.深化“5G+工业互联网”。支持工业企业建设5G全连接工厂,推动5G应用从外围辅助环节向核心生产环节渗透,加快典型场景推广。探索5G专网建设及运营模式,规划5G工业互联网专用频率,开展工业5G专网试点。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提供5G网络化改造、应用孵化、测试验证等服务。

5.构建工业互联网网络地图。打造覆盖全国各地市和重点工业门类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公共服务能力,构建工业互联网网络建设、运行、应用的全景视图,为建网、用网、管网提供全面支撑服务。

专栏1:工业互联网网络互联互通工程

实施工业互联网企业内网标杆计划。支持工业企业综合运用5G时间敏感网络(TSN、边缘计算等技术提升生产各环节网络化水平。实施工业互联网园区网络示范计划。支持地方和龙头企业建设10个工业互联网园区网络,开展面向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网络互联试点示范。探索建设工业互联网交换中心。选择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探索建设工业互联网交换中心,支持企业利用交换中心实现网络互通、平台互联。建设工业互联网网络信息模型实验室。面向仪器仪表、数控机床、机器人等领域开发100个以上网络信息模型。持续推进“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针对重点行业培育30个左右典型应用场景。编制发布5G+工业互联网”发展指数。

时间节点:到2023年,打50企业内网改造建设标杆,高质量外网基本覆盖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成85G+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

责任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应急部、国资委。

(二)标识解析增强行动。

行动内容:

6.完善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实施《工业互联网标识管理办法》,建立标识编码分配协调机制。提升国家顶级节点服务能力。引导建设运营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和递归节点。建设兼容开放、服务全球的标识解析服务系统,推动标识解析与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融合创新,提升数据综合服务能力,增强对域名等网络基础资源的支撑能力。

7.加速标识规模应用推广深化标识在设计、生产、服务等环节应用,推动标识解析系统与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APP融合发展加快解析服务在各行业规模应用,促进跨企业数据交换,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质量管理水平加快主动标识载体规模化部署,推进工业设备和产品加标识增强标识读写适配能力,推动标识在公共领域应用。

    8.强化标识生态支撑培育。加快推动标识解析核心软硬件产业化。支持标识解析中间件研制及规模化应用,加强标识解析系统与工业企业信息系统适配增强标识资源对接、测试认证等公共服务能力,建立产业链供应链标识数据资源共享机制。

专栏2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增强工程

持续建设标识解析节点。加强根节点建设和对接,提升国家顶级节点对标识、域名等网络基础资源支撑能力,打造基于标识的工业互联网运行分析平台。引导企业建设二级节点不少于120个、递归节点不少于20个。构建基于标识解析的区块链基础设施,支持各地部署不少于20个融合节点,提供基于区块链的标识资源分配、管理、互操作等基础服务。加强标识规模化应用推广。培育一批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供应商,拓展冷链物流、应急物资、智慧城市等领域规模化应用。组织开展全国工业互联网标识创新大赛,遴选100个典型应用案例。推动主动标识载体规模部署。面向汽车、船舶、仪器仪表等重点领域,加快推动基于5G、窄带物联网(NB-IoT)等技术的主动标识载体规模化应用,部署不少于3000万枚,建设各类主动标识载体可信管理平台。加强标识产业生态培育。构建软硬件协同开发平台,研制一批高性能、高可靠专用设备。建设标识数据服务资源池,提升行业、产业数据服务效率。

时间节点:2023年,国家顶级节点具备标识、域名、区块链等综合服务能力,标识注册总量超过150亿,日均解析量达到千万次量级。

责任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卫生健康委、应急部、市场监管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