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S系统共性与个性化如何平衡

在做一些项目的时候,企业经常说能否尽快提供一个方案,其实那时候可能连现场都没有看到,也没有和具体的人员进行需求对接。可能在企业的心里面,对这种数字化业务管控系统,想象的是一种货架产品。但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个,大家其实都明白的,尤其是MES。随着自己就发力聚焦到APS了,企业还是这么说,也许在他们心目当中认为APS是一个工具,拿过来就可以用的。所以今天就想分析一下,ApS建模当中的个性化内涵吧。一方面是梳理一下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另外一个方面也是供大家参考。

     (1)Aps有共性的东西吗?有的,基本上是一种大家约定俗成的,面向机加车间的一种排产调度需求。比如需要订单管理,需要建立面向订单的公益流程管理,需要工序与资源之间的匹配集合及其工时管理,需要资源的工作日志等,需要明确,最大完工时间最小,或者设备利用率最大,或者延期惩罚最小等这样的目标,这些建模的目标是形成一种超级BOM。这个基本脱胎于柔性作业车间调度的理论与学术问题,基本上没有本质的区别。这也算是一种最典型的一种方式,其实也能够看得出来,不管是理论学术还是工程技术方面,大家在认识和做法上面都有点教条。这种排产调度可以解决企业的一部分问题,但是这不是常态。

      (2)企业对APs需求的个性化是常态,并且不同的企业这种个性化需求是不一样,这才是需要我们真正重视和正视的。
        比如有的企业车间里面或者车间之间是装配和加工的关联关系,这个其实就不是一种最基本的APs建模要求,但这种需求是越来越普遍了,也许将来会变成APs的一个共性的建模要求。
        比如有的企业,除了正常的离散柔性生产线或车间之外,可能还有一些制造单元,在进行排产调度时,应该考虑这些制造单元的配置,作为一种约束来进行求解和处理。并且这种形式在实际的生产环境里面其实是越来越多的,也是越来越普遍的,但这个完全脱离了传统的共性建模范围,需要进行个性化考虑的。
         比如传统的基于共性需求所建立的超级BOM,其中内含了不同的工艺环节,但进行排产调度所处理的约束就其本质来说其实是一样的。但对于企业的实际生产来说,有大量的情况是不同的工业环节有不同的约束处理的机制。虽然这种情况是大量的,但就是因为这种情况是大量的,导致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工艺环节约束形式及其处理机制都是不一样的,也都是具有个性化特点的。这种个性化需求基本上已经超出了目前市面上大部分所谓商业化APS系统的处理能力范畴。
        比如有很多企业对APS提出了很多what if的功能或目标,包括分批优化、外协决策乃至物料供应决策(包含库存分配策略等等)等等,这些都是一些个性化的需求,不可能共性的。

      (3)怎么办?
        APS的个性化需求如此强烈,使得每一个APS项目的实施,对于供应方来说,都是一次伤筋动骨,因为要做大量的实质求解算法层次的针对性适应性开发。因此现在对于企业来说,追求货架商品,也许可能是一种适得其反的结果,因为这种所谓的商品化的APS系统,国内大多是一种代理,其二次开发能力及是否具备这种条件(拥有源代码),其实是很难说的。APS的实施不能说是慢工出细活,肯定是精细化的做才能够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