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的MES系统的作用

数字化转型不是无病呻吟。这两天去调研了一个企业,企业所处的市场正在蓬勃发展,但在可见的未来年限内,就会因为行业政策的调整,对企业提出更高的QCD控制要求。企业的规模日益增长,经营指标的当前压力,以及未来危险的到来,都是推动企业经营者深度思考提升本质能力的契机。基于mes的数字化转型以及期望的数据驱动运行模式是企业自发提出的要求。


      (1)从粗放经营向精益精细管理转变成为必然的选择
         这个企业的制造净利润大概是5%,但是对标同行业的水平,在物料利用上,至少有1%~2%的潜力可以挖掘,相对于净利润水平来说其实是比例很大的。这就推动企业必须向精益精细的管理要效益方面进行转变,企业自发的也认为管理问题大于技术问题大于质量问题,以及自身对于数据尚不敏感的严重性。在目前危与机并重的情况下,这是重要的窗口期,时不我待。难得的是企业对于自身的问题具有清醒的认识。
         通过mes系统的建设,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一是成本方面:通过精细化的物料管理,掌握物料消耗的变化趋势,避免物料的无谓浪费;通过精细化的岗位管理,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也有助于成本的降低。

        二是质量方面:企业在产品经过工艺流程之后的一次合格直通率方面,具有较大的问题。因为质量带来的修补操作,其工作量占有相当突出的比例,从而使得生产周期大幅延长。这方面通过mes将工艺规范落实到系统里面,通过过程监控执行,加强过程当中质量相关数据的采集,加强质量数据分析的改进完善以及对生产现场执行的干预,实现对过程质量的实时把控和提升,都将有助于质量的改进。
         三是交期方面:在系统梳理影响和制约交期的改善分析基础上,基于mes,对各种情况进行针对性的重点把握。优化部门科室之间协调关系,按照杜绝问题发生、隔离问题影响范围、快速响应解决问题的思路,改善交期。

       (2)Mes的建设应该对标和落实企业的精益管理与经营指标
         这个企业对自身的问题具有清醒的认识,已经投入开展了精益生产管理以及经营指标体系分解完善的咨询工作,这是一个很好的基础。从而就要求mes建设必须对标和落实企业的精益管理和经营指标,将这些思路物化落实到mes当中。
         对于精益管理来说,应该将其贯彻落实到mes的业务流程当中,强调持续性的科室部门之间业务流程改进,包括工人劳动效率的提升,物料消耗的缩减。
         对于经营指标来说,其核心的思路应该是以终为始,将mes运行的功能模块与层级化的经营指标相挂钩,为经营指标的改善提供齐备的数据支持。

       (3)mes建设不是孤立的,应同步开展工艺和管理方面的提升专项行动
        mes运行的核心是管理的决策和工艺的决策,而不仅仅是生产执行过程的记录。对于企业来说,工艺创新和管理创新是核心,是保证企业活力以及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mes与这些活动是相辅相成的。
         一是强调数字化智能化工艺改进手段的推进和落实,并且将这种数字化通过mes进行落实体现,实现mes与工艺的融合,并最终提升企业产品的质量以及质量的一次合格通过率,或者说减少质量问题的发生。

         二是强调数字化精益管理手段的落实,比如结合企业在当前工人流动性比较大的情况下,如何能够保证有效的工艺执行,mes应该这个方面进行充分的体现。

作者信息:王爱民,北京理工大学数字化制造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MES、APS等技术研究、系统开发与实施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