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去参加了一个某部委关于某个行业的智能制造行动计划的讨论会,参会的有有政府部门、行业大型企业、地方工信厅,以及部属高校等代表,会议提供了一个讨论稿。应该说这个讨论稿是中规中矩的。从宏观理念到行动专栏、从分类规划到工作计划,还都是面面俱到的。自己当场也针对这个本子提了一些建议,但现在回味儿起来,感觉还有一些想说的,尤其是针对作为政府主导部门所做的行业性智能制造行动规划。
(1)重示范,轻基础
其实纵观从中央部门,到省市地方所做的各种各样的智能制造规划,示范工程的味道都是非常浓厚的。从好的方面来说,企业也需要智能制造的系统解决方案,政府也需要引导企业向这方面发展,做一些示范好像是无可厚非的。在这里面感觉是需要把握一个度,毕竟企业追求智能制造或者提升业务管控水平,其实本质上来说是企业应该自发的一种需求,良好的局面应该是即使没有政府主导或者推动,企业也应该做这些事情。政府提倡或者推动,其实也是可以的。但感觉对于某个行业来说,一些基础共性的技术的投入和先期研究,这个我认为应该是重点,最起码应该是不亚于示范的重点,现在感觉整体局面上来说,不是那么平衡,也不利于我们后期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重管理,轻工艺
其实最能代表一个行业特点的应该是工艺。但现在政府主导的规划当中,浓墨重彩多集中于管控平台,基本上偏重于管理方面,包括打通链条、实现协同等等,这些当然是重要的,但这些方面的共性其实是跨行业普遍的,并不是某个行业独有的。而既然面向某个行业的智能制造行动计划,应该更加突出行业的公益特点,尤其是行业工艺知识和经验的沉淀与物化,笔者认为应该结合行业的工艺问题,大规模的开展行业工艺类APP的发展,也从某个方面间接的夯实我们国家工业制造软件的发展基础。
(3)重大型企业,轻中小微企业
应该说绝大部分行业,大型企业都是少数的,都会存在着大量的中小企业。作为政府主导的智能制造行动计划,应该实现两方面的兼顾。面向大型企业开展智能制造示范,标志性和宣传效果,都可能会比较好。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是面向大型,企业建立的智能制造管控平台或者解决方案对于大量的中小微企业真的合适吗?或者真的具有推广价值吗?如果不是这样,那示范的意义还体现在什么地方呢?任何一个行业的中小微企业,能够生存下去,除了那些仅仅是因为市场规模比较大而存在的之外,还有很多应该是具有自己的独特的竞争优势,甚至这些竞争优势都不是大企业具备的,是我们产业生态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样的企业,其实是急需与自己企业规模相适应的管控平台的,这种管控平台一体化集成的味道应该更加浓厚,可能很大程度上未必如传统的那些大企业建立各种各样的系统那样来进行实施。另外中小微企业,尤其是那些具有独特工艺上的竞争优势的中小微企业,可能需要做出敢为天下先的工艺与业务管控系统融合的发展模式,因为在这个方面可能很难找到什么示范。
作者信息:王爱民,北京理工大学数字化制造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MES、APS等技术研究、系统开发与实施应用。
笔者公众号:智能制造随笔,欢迎关注。
欢迎交流讨论与探讨合作,微信号:TimePatient